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壽山癭物種豐富度 檢測假說

議題背景

我們的議題背景是四個解釋蟲癭物種豐富度(richness)分布的假說,分別為:
1.惡劣環境假說
2.海拔梯度假說
3.植物物種豐富度假說
4.植物結構複雜性假說

惡劣環境假說

假說內容:
預測惡劣環境[1]中蟲癭物種豐富度較適中環境高。
根據Lara, et al.(2002)實驗結果,在相同海拔下,乾燥環境的蟲癭豐富度明顯高於潮濕環境,其原因有三個:
1. 真菌在乾燥環境下較無法生存,而真菌分泌化學物質攻擊是造癭昆蟲最重要的死因之一。因此乾燥環境下,造癭昆蟲的死亡率會下降。
2. 乾燥環境下,植物的超敏反應減少,讓原本限制造癭昆蟲生長的阻礙減少。
3. 乾燥環境下,天敵和寄生者減少,因此蟲癭被攻擊次數降低。
[1]惡劣環境有:乾燥、貧瘠土讓、熱帶雨林的樹冠層。
[2]植物的超敏反應:它是一種快速且高度局部化的反應,誘發原因主要為病原體的入侵,目的為將病原體的生長控制在一定範圍,避免它擴散。

假說背景:
象鼻蟲(Curculio caryae)存活率與濕度呈負相關(Shapiro-Ilan et al. 2006)
某些昆蟲在乾燥的環境下存活率比較高,那造癭昆蟲是否在乾燥的環境下存活率也有較高的趨勢?如果有,蟲癭物種豐富度是否也在乾燥的環境下較高?

接受度:高
1. Cuevas-Reyes et al.(2003)
地點:墨西哥 拉岡多納 查胡爾生物站
實驗結果:比較樣本區土壤中的磷、氮、有機質含量,最後得出在磷含量較低的地區有較高的蟲癭物種豐富度。

2. Juliao et al.(2014)
地點:巴西亞馬遜的三個雨林(terra firme forest, varzea forest & igapo forest)
實驗結果:亞馬遜樹冠層即便海拔較高,使得天敵相對陸地較少,但其溫度和太陽輻射對葉子有較高的致死率。

3. Lara et al.(2002)
地點:巴西Serra do Cipó National Park
實驗結果:造癭昆蟲豐富度在濕度較低的環境比濕度適中的環境來得高。

4. Fernandes & Price, (1988)
地點:巴西Lagoa SantaSerra do Cipó
實驗結果:指出濕度會影響到蟲癭豐富度,在濕度較低的環境比濕度適中的環境來得高



可行性:高
因為北壽山和南壽山濕度不同,北壽山較潮濕,而南壽山較乾燥。我們去北壽山,發現北壽山那邊榕樹氣根比南壽山這邊發達許多,再來還有發現北壽山的蕨類分佈比南壽山還要廣還要多,最後我們也有找到南北壽山的水系分佈圖,從圖中可以發現北壽山的水系確實比南壽山多且長。因此我們間接判斷北壽山是屬於較潮濕,而南壽山是屬於較乾燥。而藉由兩種不同濕度的環境下,比較特定物種的蟲癭物種豐富度是我們的目標。

海拔梯度假說

假說內容:
海拔高度與蟲癭物種豐富度(richness)之間呈負相關。
海拔高度會影響溫度與濕度,則溫度與濕度又會影響到蟲癭物種豐富度,因此海拔是間接影響蟲癭豐富度。

假說背景:
在海拔梯度假說之前,就有一些昆蟲物種豐富度與海拔之間的關係早已被發現
1.
直翅目(Orthoptera)昆蟲物種豐富度與海拔呈負相關(Alexander & Hilliard, 1969)
2.
蝗蟲總科(Acridoidea)物種數量與海拔呈負相關(Claridge & Singhrao, 1978)
3.
(Coleophora alticolella )的數量分布與海拔呈負相關(Randall, 1982)
4.
熱帶昆蟲物種多樣性與海拔呈負相關(Wolda, 1987)
有些昆蟲物種豐富度與海拔呈負相關,那麼由昆蟲所造的蟲癭是否也和這些昆蟲一樣,其物種豐富度會與海拔呈負相關?因此,此假說就是由這個想法所衍生出來的。

接受度:中
Fernandes & Price.(1998)Lara et al.(2002)文獻中,實驗結果都只有在較乾燥的環境下,結果才會符合此假說,但在溼度適中的環境下,結果不會符合此假說。因此是海拔影響蟲癭物種豐富度,還是濕度影響蟲癭物種豐富度,這點是須要被商確的。

可行性:低
因壽山的最高海拔為350m左右,此高度無法達到檢測此假說的海拔門檻(1500m)

依照我們所找到的六個文獻中,平均最低海拔為610m;平均最高海拔為2153m;平均海拔差為1543m。基於前人所實驗的海拔數據中,最理想的海拔高度差應為1500m

植物物種豐富度假說

假說內容:
預測蟲癭物種豐富度和植物物種豐富度之間呈正相關


假說背景:
1.
植物科群演化假說[1](Fernandes, 1992; 董。2006 )
2. Fernandes(2004)
部份實驗結果顯示植物物種豐富度和潛葉昆蟲物種豐富度呈正相關[2]

[1]植物科群演化假說:基於造癭昆蟲對寄主植物的專一性高,因此造癭昆蟲會隨著寄主植物演化出更多的物種而增加其多樣性
[2]
實驗結果:
黑色圈圈表示乾燥;白色圈圈表示濕度適中,左邊是植物和海拔;右邊是昆蟲和海拔實驗結果發現:濕度適中環境下,植物物種豐富度和潛葉昆蟲物種豐富度沒有明顯的相關;乾燥環境下,植物物種豐富度和潛葉昆蟲物種豐富度呈正相關。

接受度:中
Fernandes & Price(1988)實驗結果符合此假說,但是沒有完美的原因解釋此現象,因此作者沒有接受這個假說。
Haddad et al.(2001)
認為某種昆蟲數量分佈與植物物種豐富度成正相關,是因為受到資源多樣性的影響。
植物物種豐富度越高,並不代表造癭昆蟲能使用的資源會越多,只能說是資源多樣性越多的機率也會越高。因此是資源多樣性影響蟲癭物種豐富度,還是植物物種豐富度影響蟲癭物種豐富度,這點是需要再商榷的。

可行性:高
由於北壽山曾經是軍方限制的管制區;而南壽山則曾經被台泥開發過,造就現今北壽山植物物種豐富度高於南壽山。

植物結構複雜性假說

假說內容:
預測蟲癭物種豐富度和植物結構複雜性[1]之間呈正相關
[1] 植物結構複雜性:植物的植株大小、生長型(喬木、灌木、草本)、枝條數、芽數、葉數

假說背景:
1.  結構複雜的植物提供植食昆蟲有更大量和更多樣性的資源。(Lawton, 1983)
2.  結構複雜的植物上植食昆蟲擁有較多躲避天敵的空間並降低寄生者的搜索效率。(Riihimaki et al., 2006)
接受度:低
Lara et al.(2002)以及Lara et al.(2007)的文獻中都不支持這個假說。
Lara et al.(2002)的文獻中依照假說蟲癭豐富度應該是:喬木>灌木>草本,他們的實驗結果卻發現實際蟲癭豐富度是:喬木=灌木>草本,與此假說有出入。
Lara et al.(2002)
此外,Lara et al.(2007)的實驗結果發現造癭昆蟲的存活率和死亡率與植物結構複雜性之間沒有相關性。Lara et al.(2002)認為會產生蟲癭豐富度:喬木=灌木>草本的結果,反而是因為分生組織性質在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差異所影響的。因此,是植物結構複雜性影響蟲癭豐富度,還是分生組織性質的差異影響蟲癭豐富度,這點是需要被商確的。

材料與方法:

我們所選取的地點主要為整個壽山,實際去過的地方有北壽山登山步道、南壽山登山步道和中山大學校園。依照方位可分成南壽山和北壽山,我們會選擇北壽山和南壽山的考量因素有:第一,南北壽山乾濕不同,這個特性可以拿來檢測惡劣環境假說,我們雖然沒有南北壽山的濕度數據,但是我們透過南北壽山植物相的不同,例如:經過我們實地走訪,發現北壽山榕樹氣根比南壽山的還要發達許多,並且我們也發現到北壽山蕨類分佈和多樣性皆比南壽山高,我們還有找到壽山的水系分佈圖,從圖中可以發現北壽山的水系比南壽山多且長,因此我們判斷北壽山較潮濕;南壽山較乾燥;第二,南北壽山植物物種豐富度不同,這個特性可以拿來檢測植物物種豐富度假說,雖然我們沒有南北壽山植物物種豐富度的數據,不過我們透過近代壽山的開發史可以發現,北壽山主要由軍方管制;而南壽山被台泥開發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約70年左右),因此北壽山植物物種豐富度會比南壽山高。
壽山的水系分佈圖

如何鑑定癭是不同種?

透過四個依據,宿主物種、形狀、顏色和位置。其中因為癭的專一性很高,所以很宿主物種是最主要的鑑定依據,因癭的形狀、顏色和位置都很多變,因此可以輔助鑑定。本次實驗總共有16種宿主植物,23種癭,因此只要透過宿主植物就可以鑑定出大部分的癭,在透過形狀、顏色和位置就可以完整的辨識出是否為同一種癭。

龍眼 綠色點狀葉面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粗糠柴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棕色毛球狀葉背
裏白饅頭果 綠色點狀葉面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榕樹 棕色疙瘩狀捲葉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黃綠色長條狀葉面葉背
血桐 黃綠色顆粒狀葉面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扛香藤 黃綠色顆粒狀葉背
香澤蘭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武靴藤 綠色疙瘩狀葉面
風藤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A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B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黃槿 白色顆粒狀葉背 粉色疙瘩狀葉面
 密花白飯樹 黃綠色顆粒狀葉面
土密樹 黃綠色壺狀葉背
芒果 黑色壺狀葉面
象牙木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實驗:

我們在壽山共採集到16種產癭植物,有2種尚未辨識出來,最後發現北壽山有4種癭物種豐富較高,南壽山有7種癭物種豐富較高,因此數據顯示南壽山癭物種豐富度比北壽山癭物種豐富度還要高。和惡劣環境假說的預測是一致的,但和植物物種豐富度假說的預測是相反的。
我們還分析了以辨識出來的14種宿主植物的生長型,最後發現癭物種豐富度:喬木>灌木=木質藤本>草本,和植物結構複雜性假說的預測相近。
 生長型
宿主植物物種
癭物種豐富度
喬木
9
16
灌木
2
2
木質藤本
2
2
草本
1
1

此外,我們找出這14種植物的的科別,發現壽山能被造癭的植物主要為大戟科,其次是桑科。
科別
宿主物種數量
癭物種豐富度
大戟科
6
9
桑科
1
3
無患子科
1
2
錦葵科
1
2
菊科
1
1
漆樹科
1
1
胡椒科
1
1
蘿藦科
1
1
柿樹科
1
1

討論:

最後我們的實驗是否能去驗證這些假說?從結果來看,我們確實發現到壽山的癭物種豐富度確實驗證惡劣環境假說、植物結構複雜性假說的預測,與植物物種豐富度假說的預測相反。然而,我們的研究依然受兩個因素而有所誤差:第一,時間和數據少。第二,壽山人為干擾太大,在我們所找的文獻中,地點的選取只取無人為干擾的地點,而壽山的外來種數量可以判斷出人為干擾不少,我們採集的14種已確認的產癭植物就有5種是外來種約佔全部的35%。

引用文獻:

1. Alexander, G. & Hilliard, J.R. 1969. Altitudinal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Orthoptera in the Rocky Mountains of northern Colorado. Ecological Monographs 39: 385-431.
2.  Araújo, W.S., Santos, B.B. & Gomes-Klein, V.L. 2012. Relationship between host plant diversity and gall-inducing insects richness in the Brazilian Cerrado. Neotropical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7: 41-47.
3. Claridge, M.F. & Singhrao, J.S. 1978. Diversity and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grasshoppers (Acridoidea) on a Mediterraean mountain.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5: 239-250.
4. Cuevas-Reyes, C.S., Martínez-Ramos, M. & Oyama, K. 2003. Species richness of gall-forming insects in a tropical rain forest: Correlations with plant diversity and soil fertility. Biodivers. Conserv. 12: 411-422.
5.Fernandes, G.W. & Price, P.W. 1988. Biogeographical gradients in galling species richness: tests of hypotheses. Oecologia 76: 161-167.
6. Fernandes, G.W. 1992. Plant Family Size and Age Effects on Insular Gall-Forming Species Richnes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Letters 2: 71-74.
7. Fernandes, G.W., Castro, F.M.C., Faria, M.L., Marques, E.S.A. & Greco, M.K.B. 2004. Effects of hygrothermal stress, plant richness, and architecture on mining insect diversity. Biotropica 36: 240-247.
8. Haddad, N.M., Tilman, D., Haarstad, J., Ritchie, M. & Knops,  J.M.H. 2001. Contrasting effects of plant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on insect communities: a field experiment. Am. Nat. 158: 17-35.
9. Juliao, G.R., Venticinque, E.M., Fernandes, G.W. & Price, P.W.  2014. Unexpected high diversity of gallinginsects in the Amazonian Upper Canopy: the Savanna out there. PLoS One. 
10. Lara, A.C.F., Fernandes, G.W. & Gonçalves-Alvim, S.J. 2002. Tests of hypotheses on patterns of gall distribution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Tropical Zoology 15: 219-232.
11. Lara, D.P., Oliveira, L.A., Azevedo, I.F.P., Xavier, M. F., Silveira, F.A.O., Carneiro, M.A.A., Fernandes, G.W. 2008.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st plant architecture and gall abundance and survival. Scientific Electronic Library Online 52(1): 78-81.
12. Lawton, J.H. 1983. Plant Architecture and the Diversity of Phytophagous Insect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28: 23-39.
13. Moreira, R.G., G.W. Fernandes, E.D. Almada, & J.C. Santos. 2007. Galling insects as bioindicators of land restoration in an a´rea of Brazilian Atlantic Forest. Lundiana 8: 107-112.
14. Randall, M.G.M. 1982. The dynamics of an insect population throughout its altitudinal distribution: Coleophora alticolella (Lepidoptera) in northern England.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51: 993-1016.
15. Riihimaki, J., Vehvilainen, H., Kaitaniemi, P. & Koricheva, J. 2006. Host tree architecture mediates the effect of predators on herbivore survival. Ecological Entomology 31(3): 227-235.
16. Shapiro-Ilan, D.I., Cottrell, T.E., Brown, I., Gardner, W.A.,  Hubbard, R.K. & Wood, B.W. 2006. Effect of soil moisture and a surfactant on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 suppression of the pecan weevil, Curculio caryae. J. Nematol. 38: 474-482.
17. Wolda, H. 1987. Altitude, habitat and tropical insect diversity. Biological Journal of Linnean Society 30: 313-323.7.
19. Wright, M.G. & Samways, M.J. 1996. Gall-insect species richness in African Fynbos and Karoo vegetation: The importance of plant species richness. Biod. Lett. 3: 151-155.  
20. Wright, M.G. & Samways, M.J. 1998. Insect species richness tracking plant species richness in a diverse flora: gall-insects in the Cape Floristic Region, South Africa. Oecologia 115: 427-433.
21. 內政部營建署。2011。壽山國家自然公園計畫書(核定本)
22. 高雄市政府。2006。高雄市環境政策白皮書民間版初稿
23. 董景生。2006。由寄主植物、氣候與微環境探討癭蚋科Daphnephila屬昆蟲在台灣樟科楨楠屬植物之分布。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惡劣環境假說(the harsh environment hypothesis)

內容:
惡劣環境[1]與蟲癭物種豐富度呈負相關

[1]惡劣環境有:乾燥、貧瘠土讓、熱帶雨林的樹冠層

背景:
象鼻蟲(Curculio caryae)存活率與濕度呈負相關(Shapiro-Ilan et al. 2006)

某些昆蟲在乾燥的環境下存活率比較高,那造癭昆蟲是否在乾燥的環境下存活率也有較高的趨勢?如果有,蟲癭物種豐富度是否也在乾燥的環境下較高?


接受度:中
1. Cuevas-Reyes et al.(2003)
地點:墨西哥 拉岡多納 查胡爾生物站(16–178 N; 908309 W)
方法:在這340000公頃的土地裡,選出7個不同植被、土壤、地形(圖一),但雨量相似的地方。每個地方劃設1005m*10m的網格,隨機選取15個區域並採集樹高0-3m範圍的蟲癭,將蟲癭與植物分開並記錄其形態。



圖一

實驗結果:
比較樣本區土壤中的磷、氮、有機質含量,最後得出在磷含量較低的地區有較高的蟲癭物種豐富度。

2. Juliao et al.(2014)
地點:巴西亞馬遜(Amazonia)的三個雨林(terra firme forest, varzea forest & igapo forest)
方法:每一個樣本區劃分為5m*20m,樣本區選擇條件為此區域裡沒有其它區域樹木的影子。
實驗結果:亞馬遜樹冠層即便海拔較高,使得天敵相對陸地較少,但其溫度和太陽輻射對葉子有較高的致死率。



3. Lara et al.(2002)
地點:巴西Serra do Cipó National Park
平均年雨量:1600mm
實驗結果:造癭昆蟲豐富度在濕度較低的環境比濕度適中的環境來得高。

4. Fernandes & Price, (1998)
地點:巴西Lagoa Santa和Serra do Cipó
氣候:這兩個區域在3-4月都有旱季,雨季則分布在7-8月,差別在於Lagoa Santa的土壤為紅土,而Serra do Cipó為灰化土,且較淺。
方法:在此兩區域從海拔800-1500公尺,每100公尺即設立一個實驗地點,共8個。而每個實驗地點再分別找乾燥(遠離水源)和潮濕地區各3個比較其蟲癭豐富度,最後將統計的結果帶入公式[2]運算。

[2]蟲癭物種(S)代入 log10 (S + 1)
結果:指出除了濕度會影響到蟲癭豐富度外,還有存活在植物內的病原體,例如真菌。真菌和植物的死亡率密切相關,因此在濕度較低的環境下,大部分真菌較無法生存,自然也較無法影響到植物的生長情形,並間接影響到蟲癭物種豐富度。此外,還有植物的超敏反應(hypersensity),它是一種快速且高度局部化的反應,誘發原因主要為病原體的入侵,目的為將病原體的生長控制在一定範圍,避免它擴散。
因此,雖然最後實驗得出蟲癭豐富度在較乾燥的地方比在濕度適中的地方高,但仍有一些未知因素影響著蟲癭豐富度。


可行性:高
因為北壽山和南壽山濕度不同,北壽山較潮濕,而南壽山較乾燥。我們去北壽山,發現北壽山那邊榕樹氣根比南壽山這邊發達許多,再來還有發現北壽山的蕨類分佈比南壽山還要廣還要多,最後我們也有找到南北壽山的水系分佈圖,從圖中可以發現北壽山的水系確實比南壽山多且長。因此我們間接判斷北壽山是屬於較潮濕,而南壽山是屬於較乾燥。而藉由兩種不同濕度的環境下,比較特定物種的蟲癭物種豐富度是我們的目標。
壽山的水系分佈圖

引用文獻
1. Cuevas-Reyes, C.S., Martínez-Ramos, M. & Oyama, K. 2003. Species richness of gall-forming insects in a tropical rain forest: Correlations with plant diversity and soil fertility. Biodivers. Conserv. 12: 411-422.
2. Fernandes, G.W. & Price, P.W. 1988. Biogeographical gradients in galling species richness: tests of hypotheses. Oecologia 76: 161-167.
3. Juliao, G.R., Venticinque, E.M., Fernandes, G.W. & Price, P.W.  2014. Unexpected high diversity of gallinginsects in the Amazonian Upper Canopy: the Savanna out there. PLoS One. 
4. Lara, A.C.F., Fernandes, G.W. & Gonçalves-Alvim, S.J. 2002. Tests of hypotheses on patterns of gall distribution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Tropical Zoology 15: 219-232.
5. Moreira, R.G., G.W. Fernandes, E.D. Almada, & J.C. Santos. 2007. Galling insects as bioindicators of land restoration in an a´rea of Brazilian Atlantic Forest. Lundiana 8: 107-112.
6. Shapiro-Ilan, D.I., Cottrell, T.E., Brown, I., Gardner, W.A.,  Hubbard, R.K. & Wood, B.W. 2006. Effect of soil moisture and a surfactant on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 suppression of the pecan weevil, Curculio caryae. J. Nematol. 38: 474-482.

虎皮蛙骨骼

虎皮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
俗稱:田雞、水雞

來源:https://goo.gl/Gqce9y

外觀:體色為黃褐色至深褐綠色,背上與其他叉舌蛙一樣皆具有膚褶,虎皮蛙的膚褶為整齊的長條狀,且膚褶排列較緊密。體側及背上有明顯虎紋狀的花紋,並沒有背中線個體。腹側為白色至淺黃色,具有大型的深褐色斑紋。虎皮蛙鼓膜大而明顯。

骨骼製作流程
1.剔肉:
(1)強鹼法(如:氫氧化鈉)
(2)蟲食法(如:麵包蟲、麥皮蟲)
(3)酵素法(如:木瓜酵素)
強鹼法具有危險性、酸鹼值不易控制且骨頭容易被侵蝕;蟲食法雖不具危險性,但蟲容易潮濕而死亡且不易控制蟲吃的部位,骨骼也有被吃的風險;酵素法不具危險性且蛋白質容易被木瓜酵素分解(木瓜蛋白酶),骨骼分解時間較久,因此骨骼被分解的風險較小。經過分析後,我們最後選擇使用酵素法,因為沒能弄到很純的木瓜酵素,我們最後選擇使用嫩精來代替。
使用嫩精水泡青蛙骨骼,約泡1天。
2.去油:肥皂水溶液或人工清潔劑水溶液
我們使用人工清潔劑水溶液去泡剔完肉的青蛙骨骼,泡了約18小時。在第12小時,換過一次水溶液;在第18小時,將水溶液倒除,每根蛙骨用流動清水清洗,因為蛙骨上會殘留水溶液,摸起來會滑滑的,清洗過後就不會有此現象。
3.漂白:過氧化氫水溶液、手套
因為想要節省時間,因此我們選擇使用50%的雙氧水。青蛙骨骼比較脆弱且使用雙氧水會使軟骨分解掉,因為骨頭很小且軟骨被分解後容易錯位不易辨識,因此我們不使用浸泡法,而是使用噴灌法。
因為50%雙氧水具有高氧化力,雙氧水使用時要全程穿戴手套,不慎沾到,要用大量清水清洗。被雙氧水沾到時,會產生刺痛感和白色死皮。
我們準備2罐噴霧罐,將骨骼排好後,直接噴灑在骨骼上。我們每2小時補噴一次50%雙氧水,並且觀察骨骼狀態。我們因為發現在噴第4次時(歷經6小時),骨骼已經白化了但軟骨並未完全分解,所以最後就只噴5次(歷經10小時)。
歷經10小時候,發現骨骼已經白化且軟骨已經完全分解,所以就停止噴雙氧水。
因骨骼上有殘留雙氧水,因此又再次用清水清洗每根骨骼。
4.風乾組裝:快乾、保力龍膠
快乾黏著性強、凝固快的優點,但因為是水狀,所以不易黏骨骼間隙且柔韌性差;保力龍膠因為是膠狀,所以容易黏骨骼間隙且柔韌性佳,因此骨骼容易調整。
我們先使用保力龍膠將骨骼調整成理想位置,再利用快乾加強骨骼間隙的強度。
使用快乾時,會將手套溶解且放出熱量並且有些骨骼很小,不易用手拿取,因此我們使用鎳子挑起骨骼,可以避免手沾到快乾。

骨骼照片

正面圖

右側圖
下圖來源:http://goo.gl/di1zXH

後側圖

左側圖

前側圖

觀察結果
因為宰殺青蛙是將頭部敲毀,因此頭骨在宰殺後就已經四分五裂,因而我們頭骨是非常不齊全的(只有齒骨、鼻骨、蝶篩骨額頂骨、外枕骨、顎骨、上頷骨,缺前頷骨、犁骨、方軛骨、方骨、耳柱骨、翼骨、鱗骨、前耳骨),因此頭骨看起來比較小。青蛙上骨有一排齒骨,但顎骨沒有齒骨。
共有10節脊椎骨、9個節間(包含最前面的寰椎和最後面的尾桿骨),可是圖中卻只有9節脊椎骨、8個節間,最前面的寰椎被我們遺失了(缺第1脊椎骨),因此可以看到頭骨和脊椎骨連接中間有一塊中空。在第4節和第5節脊椎骨之間的軟骨可以彎曲幅度為最大,之前還以為是被弄斷的,發現並沒有。因此青蛙前半截身軀是比後半截還要高。
左右前指各有4支前指,每支前指各有2根指骨+1根掌骨,腕骨則有4塊(前1大塊,後3小塊);然而,左右後趾各有5支後趾,第1、5支後趾有2根骨+1根骨,第2、3、4後趾有3根骨+1根蹠骨,相對於前指腕骨的位置則有2塊。最後一根指骨和趾骨形狀都為三角形且尖端為小圓球凸出。

引用文獻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生態感測展示平台。虎皮蛙 [accessed 16 January 2016]
2.Tsai-Yu Wu (2011)【型態】青蛙骨骼標本的製作方法。吳言以對  [accessed 16 January 2016]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植物癭圖鑑

土密樹(Bridelia tomentosa)
大戟科(Euphorbiaceae)土密樹屬(Bridelia)  喬木
黃綠色壺狀葉背

扛香藤(Mallotus repandus)
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屬(Mallotus)  灌木
黃綠色顆粒狀葉背

血桐(Macaranga tanarius)
大戟科(Euphorbiaceae) 血桐屬(Macaranga)  喬木

1.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2.造癭者:血桐狹樹節蜱(Stenacis tanariis):吸食血桐葉片汁液為生
黃綠色顆粒狀葉面

果(Mangifera indica)
漆樹科(Anacardiaceae)芒果屬(Mangifera)  喬木

造癭者:

  • 檬果癭蚋(Procontarinia mangicola):初齡至老熟幼蟲的蟲癭室皆為扁圓形,蟲癭室相通或不相通,相通者數隻幼蟲共處一室取食植物組織。初齡至老熟幼蟲發育過程,蟲癭室從平坦型,逐漸隆起為錐狀突起,底部近圓形,蟲癭室獨立,內部僅有一隻幼蟲取食植物組織。幼蟲化蛹行為 老熟幼蟲咬破蟲癭底部,穿孔而出,入土化蛹,造成檬果葉片穿孔。

  • 檬果壯鋏普癭蚋(Procontarinia robusta):初齡至老熟幼蟲發育過程,蟲癭室從平坦型,逐漸隆起為錐狀突起,底部近圓形,蟲癭室獨立,內部僅有一隻幼蟲取食植物組織。老熟幼蟲於蟲癭內部化蛹,並從癭之端部穿孔羽化,蛹皮留在羽化孔邊緣,留下錐狀蟲癭,葉片沒有穿孔。受害部位初期為圓點形,再自圓點中心向上微突,周圍為水浸狀的淡綠暈斑,隨幼蟲發育,受害部位之葉肉組織細胞因受刺激不斷分裂,致使葉肉增生,形成淡綠與淡黃色之錐狀蟲癭,每個蟲癭內部僅有1隻幼蟲蜷縮其內,取食癭內之葉肉組織,後期成熟蟲癭呈黑色。
黑色壺狀葉面

武靴藤(Gymnema sylvestre)

蘿藦科(Asclepiadaceae)武靴藤屬(Gymnema)  木質藤本

造癭者:癭蚋科(Cecidomyiidae):Spherical galls occurring in the terminal or axillary buds. Young leaves and leaf primordia of the bud get fused into a globular mass with short stalk; gall pale green or yellow; surface hairy and uneven.
綠色疙瘩狀葉面

風藤(Piper kadsura)
胡椒科(Piperaceae)胡椒屬(Piper)  木質藤本

造癭者:Liothrips kuwanai:癭體瘤突狀,群聚或分散不呈規則,癭體顏色較淡,體表光滑無毛,造癭於葉面或葉緣,一般不在葉脈上,常見於風藤。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香澤蘭(Chromolaena odorata)

菊科(Compositae)菊苣屬(Chromolaena)  草本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密花白飯樹(Flueggea virosa)
大戟科(Euphorbiaceae)白飯樹屬(Flueggea)  灌木

造癭者:飯樹瘤節蜱(Aceria virosae):初期的癭為淡綠色微凸起,至秋季癭的外表並無太大變化,但癭內則變為乾枯,冬季依舊有癭存在,只是癭內的白飯樹瘤節蜱族群數量減少,大都死亡,體色呈紅色。 
黃綠色顆粒狀葉面

粗糠柴(Mallotus phillippinensis)
大戟科(Euphorbiaceae)野桐屬(Mallotus)  喬木
棕色毛球狀葉背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象牙木(Diospyros ferrea)
柿樹科(Ebenaceae)柿樹屬(Diospyros)  喬木

造癭者:象牙木木蝨(Trioza magnicanda):本種寄主植物為象牙木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黃槿(Hibiscus tiliaceus)
錦葵科(Malvaceae)黃槿屬(Hibiscus)  喬木

1.
白色顆粒狀葉背
2. 造癭者:黃槿刺子節蜱(Aculodes hibisci):棲息於黃槿上,於葉表、背面形成橢圓形癭,分佈於臺灣全島
粉色疙瘩狀葉面

裏白饅頭果(Glochidion acuminatum)
大戟科(Euphorbiaceae)饅頭果屬(Glochidion)  喬木
綠色點狀葉面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榕樹(Ficus microcarpa)
桑科(Moraceae)榕屬(Ficus)  喬木

造癭者:榕管薊馬(Gynaikothrips uzeli):棲息榕樹嫩葉形成巢袋狀,一個巢可容納 數代,上百隻若蟲與成蟲擠在癭狀巢裡,吸食葉的汁液為食,形成葉背許多紅色斑點,有些癭袋裡還發現蜘蛛、花椿象、螨等寄主,榕薊馬棲息榕樹,僅部份靜止期會到土中化蛹,羽化後又回到植物葉上。
棕色疙瘩狀捲葉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黃綠色長條狀葉面葉背

龍眼(Euphoria longana)
無患子科(Sapindaceae)龍眼屬(Euphoria)  喬木

1. 造癭者:

  • 荔枝瘤節蜱(Aceria lichi):食荔枝(Litchi chinensis)及龍眼(Dimocarpus longan)葉片背面造成絨毛狀癭,於癭內生活、繁殖。
  • 龍眼畸節蜱(Abacarus euphoriae):有國外學者認為龍眼畸節蜱只是借居在荔枝瘤節蜱所引起的絨毛內,並非是龍眼畸節蜱所造成絨毛的。
龍眼癭的葉背內有絨毛,春夏毛色為淡綠色;秋冬毛色為深褐色。早期此絨毛被誤認為是真菌的菌絲,後來以殺菌劑防治,但效果不加,最後才知道是由荔枝瘤節蜱引起的絨毛。


黃綠色疙瘩狀葉面


2.
綠色點狀葉面

引用文獻:
黃坤煒 。2007。共存共榮-造癭節蜱與植物的故事。 自然科學博物館。
石憲宗、郝秀花、邱一中、林鳳崎、楊曼妙。2013。台灣檬果害蟲(蹣)名錄修訂與附記。台灣昆蟲33: 27-51
Krishnan, V., Gopi, M. and Amerjothy, S. 2011.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nd some newly recorded plant galls in Tamil
Nadu, India. Ind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9): 1067-1073